外观设计对比:
从外观设计来看,两款车型各具特色。AION RT焕新款延续了家族式的“迅猛龙”设计语言,整体造型流畅而圆润,前脸下半部分保留了大面积的进气口,侧面采用溜背造型和隐藏式车门把手,使得整体风阻系数仅为0.208Cd。整车车身尺寸为4865mm×1875mm×1520mm,轴距为2775mm,接近B级车的尺寸。
秦L EV则采用了比亚迪王朝系列全新的“Loong Face”龙颜美学设计,封闭式的前脸搭配贯穿式银色饰条,加上两侧狭长犀利的灯组,构成了秦L EV的高辨识度设计。车身侧面采用分段式腰线设计和半隐藏式门把手,风阻系数同样为0.208Cd。尺寸方面,秦L EV的长宽高分别为4720mm×1880mm×1495mm,轴距为2820mm。虽然车身长度不如AION RT,但轴距略有优势。就设计风格而言,AION RT更显个性与运动感,而秦L EV则更显稳重大气,符合大众审美。
内饰设计对比:
进入内饰部分,AION RT焕新款采用了双辐式方向盘设计,配备8.88英寸液晶仪表和14.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的组合,车机采用ADiGO 6.0智能座舱系统,支持可见即可说的AI语音交互,同时配备了华为最新版HiCar4.0手车互联,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无线无感连接。AION RT焕新款搭载广汽GSD辅助驾驶系统,支持基础的L2级辅助功能,包括全景影像和全速自适应巡航等。如需获得自动变道或高速NOA辅助功能,则需选择顶配版车型。
秦L EV则采用了“山水画境座舱”设计理念,配备8.8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2.8英寸悬浮式中控屏,车机搭载了DiLink智联系统,提供丰富的互联生态和内置应用功能。在辅助驾驶功能方面,秦L EV全系标配DiPilot 100辅助系统,配备12个车外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5个毫米波雷达,支持高快领航和自动泊车功能。从智能化表现来看,秦L EV得益于智驾平权战略,即使是入门级车型也能获得高配车型的智能体验。
空间对比:
在空间表现方面,AION RT在车长和车高方面的优势确保了后排的乘坐空间和头部空间较为宽裕。车内座椅采用仿皮面料包覆,主副驾均支持电动调节,提供良好的承托和舒适性。储物方面,标准状态下的后备厢容积为540L,可同时放下4个24寸和1个20寸行李箱,后排座椅放倒后,后备厢容积可进一步扩展。
秦L EV则利用纯电平台短前后悬的优势,实现了84.8%的得房率,轴距的优势使其后排腿部空间相对领先于AION RT。座椅同样采用仿皮面料包覆,但副驾区域不支持电动调节,舒适性方面略逊于AION RT。整车后备厢基础容积为460L,在家用场景下的装载能力不及AION RT。总体来看,两款车型在空间布局上各有千秋,AION RT在座椅舒适性和灵活性上略胜一筹,而秦L EV则在后排尺寸上更有优势。
动力和续航对比:
AION RT焕新版基于AEP纯电架构平台打造,搭载第三代碳化硅电机,前驱电机功率为165kW,峰值扭矩为240N·m。全系标配宁德时代弹匣电池,电池容量为68.1kWh,对应CLTC续航里程为650km。值得注意的是,400V高压架构为整车提供了高效的快充接口,从30%充电至80%仅需24分钟。整车采用麦弗逊和扭力梁非独立悬架,对后排舒适性有一定影响。
秦L EV基于e平台3.0 Evo打造,采用110kW的后置电机布局,峰值扭矩为220N·m,相对较弱于AION RT。整车匹配弗迪刀片电池,电池容量为46.08kWh,CLTC续航里程为470km。补能方面,秦L EV同样支持快充,从30%充电至80%同样需要24分钟。值得注意的是,秦L EV采用麦弗逊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底盘硬件表现上相比AION RT更为舒适。
写在最后:
综合来看,AION RT和秦L EV在产品力表现上各有优势。AION RT拥有较长的续航里程和丰富的舒适性配置,同时后备厢容积也更适用于日常家庭使用。而秦L EV的优势则在于全系标配L2+级辅助功能,底盘质感和座舱智能化表现更佳。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权衡。










